倍感煎熬的2012
回顾2012年,外贸企业倍感煎熬。用商务部的话来说,就是“同时面临‘三座大山’的压力”: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降,外部需求严重不足;二是国内要素成本持续上升,人民币加快升值,传统竞争优势弱化;三是贸易摩擦加剧,风险上升。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。我国面临的机遇,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、扩大出口、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,而是扩大内需、提高创新能力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。
2012年外贸形势的复杂程度虽然采取了稳定外贸增长的系列举措,但受困于外需持续不振,全年未能“保10”。事实上,加工贸易仍然在中国的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,整体外部需求下滑影响了去年中国的中间商品进口,使得进口表现明显弱于预期。可见外部需求疲弱的状态仍是威胁中国经济复苏持续性的主要风险。“财政悬崖”和飓风“桑迪”看来并没有抑制上月中国出口的表现。由于优惠政策于2012年年底到期等原因,上个月中旬以后进出口同比增长跃至6.4%。
回升偏弱的2013
目前市场热议的一大焦点是——今年的外贸目标会设定在什么水平?多数人士判断,“保10”很可能会被“保8”取代,外贸增长的“质量”和“平衡”会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。
美国“财政悬崖”的威胁消退,美国经济在今年可能会有惊喜;欧元地区经济也已度过低点;日本政府承诺的积极财政措施与货币刺激方案,将推升经济表现。这些都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与市场信心。预计,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增长双双能达到15%。商务部研究院的专家判断,2013年进出口增速会略高于去年,但外贸仍难改变低位增长的态势,出口重新回两位数的增长区间充满挑战。这一判断与企业家的感受更为贴合。外部需求方面,全球经济复苏是一个缓慢的进程,即使好转也只是零点几个百分点的上升,不会有显著改善;从国内环境来看,各种成本依然高居不下,企业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。
总体而言,2013年经济会比2012年略好,但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不会比2012年小。
徘徊前行的出口企业
步入新的一年,促进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跨越,以及“开拓市场”“转型升级”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。外贸的贡献更应该体现在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上,而不仅限于增长数量或速度的贡献上。“一方面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,出口更多高附加值产品;另一方面进口更多高技术,通过贸易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质量。这才是努力的方向。”然而,这条突破之路前途曲折依然。与此同时,还有业内人士反映外贸企业遇到的困局并非单纯的“外需疲软”。从表面看是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外部需求疲软,但其实有着诸多深层次问题。很多一般贸易,尤其是高附加值、技术含量高的领域其实并不缺少订单,但是企业缺少贸易金融服务,不敢接单。”虽然决策层明确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和决心,但政策落地的效果仍有待观察。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进出口外包平台,“化零为整”整合贸易金融资源。
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。我国面临的机遇,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、扩大出口、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,而是扩大内需、提高创新能力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。